当前位置: 首页 > 热文 > > 内容页

2023陕西榆林首届长城保护大会隆重召开!探索长城文化,传承民族精神

2023-08-29 23:00:57 来源: 陕西科技传媒

时空流转、四季更迭,黄土夯筑了城墙,风沙侵蚀了岁月,长城裹挟着千百年的颂歌与叹息,在榆林这片土地上跨峻岭、穿荒原、横瀚海、经绝壁,让历史的踪迹在光阴的流转里,历历清晰。

纵观时间轴线的逐年变迁,长城曾在军事、政治、民族融合、经济发展、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。作为明朝的“九边重镇”之一,榆林长城在中国长城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
8月27日,以“探索长城文化,传承民族精神”为主题的“2023陕西榆林首届长城保护大会”在榆林市委会议中心召开,市委书记张晓光、省文物局副局长马宝收出席并讲话,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致辞。会议通报了榆林长城保护工作情况,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。会议特别指出,要尽快出台榆林市长城保护地方性法规,为长城保护提供法律保障。


(资料图片)

古脉之风浩荡,长城驰骋千里

榆林,古称“上郡”,建置始于春秋战国,兴于明清,为明朝九边重镇“延绥镇”(又称榆林镇)驻地,千年时光为榆林写就了历史长卷,也为榆林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。

根据长城资源调查结果,榆林境内保存下来的战国秦长城、隋长城和明长城,分布于我市的府谷、神木、榆阳、横山、靖边、定边六县市区,总长度约1500多公里,占全省的81%、全国的7%,长城资源丰富。战国秦长城在榆林境内途经神木、榆阳、横山、靖边四个县市区,全长350多公里;隋长城分布在神木、定边、靖边三个县市,全长18公里。

榆林明长城即延绥镇长城,东起府谷县墙头村,经神木市、榆阳区、横山区、靖边县境,西出定边县马圈梁与宁夏境长城连接,总长约1127.5公里。

长城将历史的风云变幻浓缩在厚实的黄土层中,串联起这座城市绵延不绝的历史图景,生成了榆林独有的文化印记,静待世人用心去诵读、去感悟。

守护巍巍长城,绵延悠悠文脉

长城,是承载榆林厚重历史的文化遗存,更是滋养榆林人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,赋予了榆林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时代气质,也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。

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碰撞融合的方面来看,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,一定程度上称作是和平的象征,也为榆林多元文化的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。

榆林古城南门气势恢宏的骆驼雕塑展现着塞上驼城的边塞文化,镇北台下易马城与款贡城便是民族交融与经贸往来的生动见证,独到的饮食文化、民俗文化都烙印着民族融合的缩影。

这座古老的建筑穿越时光、越过山海,从历史的洪流中沉淀下来,见证了波澜壮阔、灿烂辉煌的历史,凝聚着中华民族众志成城、团结奋进的爱国情怀。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,长城早已深深融入在我们的血脉中。

穿越漫漫长史,延续芳华之盛

在长城保护工作方面,榆林市严格保护管理制度,建立有效工作机制;加大资金投入,实施长城保护项目;挖掘文化价值,不断活化长城资源。增设长城保护利用科,在长城沿线68个乡镇建立长城保护工作站,不断完善组织机构;聘用305名长城文保员,设置长城保护标识1.4万多个,建成投用长城安全巡查与监管平台,持续提升长城保护人防、物防、技防水平。

2023陕西榆林首届长城保护大会的召开,是推进长城高质量保护的全新实践,也是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长城保护良好氛围的有力探索,为讲好新时代长城故事,全方位、多角度传播长城文化,弘扬长城精神提供了契机。长城的保护和发展让历史与现在共存,让过去与未来成邻。

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,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长城的“数字长城”工程也应运而生,通过开展整体三维数字化测绘工作,包括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、三维激光扫描、三维模型构建、成果图件制作等科技攻关,进一步加大长城数字化保护的新技术应用。下一步,榆林市将继续强化工作举措,摸清长城底数,强化顶层设计和工作措施,全面夯实工作基础,不断提高保护开发效能。对保存状况较好的长城遗址进行三维扫描,建立长城资源数据库,相关部门资源共享,为今后更好开展长城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。

亘古风云,几度沧桑,雄关漫漫。那饱经风雨的城墙、那千疮百孔的石砖,跨越时光,静默无言,守望着塞上明珠,激扬着家国情怀。知来路,方能行长远。这座见证和书写历史的古老建筑,正在和城市发生新的共鸣。

作者:张小编 本报记者 曹义

关键词: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海峡动漫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0   联系邮箱:396 029 142 @qq.com